意向與新年

Home 9 mindfulness 9 意向與新年


在一年中最黑暗的時候(在北方)紀念季節的轉變和照亮心靈的一種美麗方式是為新的一年設定一個神聖的意圖。 這不是新年的決心,而是當你靜靜地坐下來問我對來年的最高意圖是什麼時,內心的了解。 問,聽,然後寫下來。 它可以簡單到……“我發誓要善良。” 或者“我將以尊重地球的方式行事。”

設定一個總體的長期目標具有指導您生活的巨大力量。 另一種變革性的做法是意識到你在每一刻生活中的意圖。

在每一種需要我們參與的情況下,一些內在意圖都會先於我們的反應。 佛教心理學教導說,意圖是造成我們業力模式的原因。 業力,即每一個行為的因果,來自每一個行為之前的內心意圖。 當我們的意圖是善良的時,業果與它們貪婪或攻擊性時的業果是截然不同的。 如果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就會出於習慣和恐懼而不自覺地採取行動。 但是,如果我們關注自己的意圖,我們就能注意到它們是來自恐懼的身體,還是來自我們深思熟慮的深思熟慮和關心。

每個傳統都提供祈禱和冥想,以設定內心的最佳意圖。 有時意圖是普遍的。 “主啊,願我口中的言語和心中的奉獻為你服務。” “願每一項活動都是一次祈禱。” “願我的心自由地提供慈愛和寬恕。” “我發誓要喚醒我在思想、言語或行為中遇到的每一個人。” 猶太傳統全天進行數百次祈禱,以培養內心的無縫感恩和愛。

意圖也可以集中在某一天或一種情況。 “今天每次遇到衝突時,我都能記住自己的呼吸並集中註意力。” “願我善待所有工作的人。” “這週我可以花時間讓我的家人知道我愛他們嗎?”

在困難的時候,正是我們心中指南針的這種反復設置決定了結果。 無論是在家庭分歧或社區衝突中,在我們說話和行動之前,我們都可以停下來並意識到我們最深切的意圖。 根據我們的意圖,即使是最簡單的詞也會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 短語“你是什麼意思?” 聽起來可以是指責和評判,也可以是體諒和謙遜。

我們的心就像地震儀,捕捉著意圖的顫動。 注意這在談話中是如何運作的。 我們說話是出於一種微妙的控制感或自以為是,還是我們真的希望傾聽、學習? 如果我們以自由為心,我們的善意將幫助我們放下阻礙我們敞開的東西。 如果我們將我們的心放在慈悲心上,無論我們面臨什麼困難,我們的整個語氣都會重申我們的愛。

我們可以尋求觸及他人美好事物的方法,而不是煽動糟糕的情況。 在不否認痛苦和不公的情況下,我們也可以去尋找他人的秘密之美。 我們的修行可以如此簡單:以慈悲的眼光看待,以我們最明智的意圖行事。 這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納爾遜·曼德拉 (Nelson Mandela) 是這樣說的:“把人想得太好往往會讓他們表現得比其他人更好。”

不要懷疑這種有意識的關注所帶來的轉變。 佛陀的侍者兼密友阿難,在村井遇見一位年輕的賤婦,客客氣氣地向她要水喝,但她不好意思拒絕了,唯恐她的賤民玷污了佛陀的聖德。 阿難回答說:“我不求種姓,只求水。” 她的生活被這種單純的善意改變了,她快樂而充滿愛心地跟著阿南達去了寺院。 在那裡,佛陀祝福她,並吩咐她接受阿南達對她的仁慈,並通過保持這個簡單的意圖,“讓你的生活像皇室的珠寶一樣閃耀”。

正是在這樣的小事上,我們完成了心中的教訓。 我們的生命從我們的意圖中成長。 正是在彼此敞開心扉的過程中,我們的道路才變得完整。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0 Comments

Submit a Comment

轉換幣別
TWD 新台幣